一、主要材料: 水泥板模墙、外墙质感涂料、9mm黑铁板、2.5mm拉丝不锈钢、3mm木色夹板、10mm桧木板、染色桧木板、大甘木木皮、白色密度烤漆板、PVC、12mm强化玻璃、8mm黑色强化玻璃、5mm灰镜、水性白色烤漆、人造石、银狐理石、复古面印度黑理石、金属砖、岩砖
     二、台北市的巷弄里其实卧虎藏龙,有许多不起眼甚至可能隐密到你不知如何上门的商家,而我们的想法是希望表达如「隐巷」字面般,一种低调、实务、质朴的理念,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创新。
三、基地是位于台北市大安区巷弄里的旧民宅,60、70年代纵长向的建筑,前为小于3m的巷弄,后为1.5m的防火巷,采光差;但我们喜欢那样的年代,喜欢时光停留的错觉。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区,大部分人总是尽可能的放大住宅功能空间,我们拆掉旧有车库后,留出前院空间,置入景观植栽与生态,让转折的巷弄与密集的住宅呼吸,而公司同事上下班时能过渡转换心情,门前的塑型鸡蛋花、会议室外的白水木与生态池让夏天的台北绿意盎然,让冬天的台北散发禅意,搭配门上桧木的淡香,使材料本身就是一种设计语汇;拆除旧有雨遮,仅保留会议室的部分,新的外露H钢做为结构梁,支撑会议室屋顶,我们去工厂采购了剩余的废弃桧木料,材切成50mm宽的木片,以45度的方式拼贴,这是公司LOGO的夹角角度,也向80年代流行的拼贴设计致上敬意,使设计回归到手工与材料质感,并非仅是追求创新。
四、室外墙面材料使用板模灌浆,主要是为了做防水处理,并赋予设计语汇,右斜的墙线与左斜的会议室玻璃,如果你站在路口隐约能看见X的交叉点,入口地面使用复古面黑色理石用来定义出室内外空间的界线,建筑原有结构柱采用黑色铁板包覆,使其慢慢养化,契合那旧建筑的年代;会议室外墙采用强化玻璃,解决室内采光不足的问题,也是节能方式。
五、内部我们保留当初拆除打凿的痕迹,这是建筑生命的周期呈现,与新的材料产生冲突感,却同时互为搭配,依据功能区分共分为六区,会议室与员工训练区、MINI BAR需互为重迭,电视崁入材料柜门中,使其能90度旋转,根据需求使用,会议桌由大甘木、玻璃与黑铁结合而成,搭配意大利品牌单椅,此区同时有塑料、镜面不锈钢、玻璃、木夹板、黑铁板与水泥相互冲突产生的协调空间,而书柜从平面也采用斜度处理,Mini Bar内置入热水机与过滤器,使用KOHLER厨房龙头,三节式的设计让机能更臻完整,上方镜面壁柜延伸至室外,在玻璃隔间区域转换为黑铁板,一是为增加室内外的连结,二是将隐藏墙电箱,黑铁与板模墙面呈现出建筑Rough texture。
六、中间区域是设计师讨论的基地,桌面使用剩下的桧木板,仅使用木油处理,保留许多结眼与虫蛀孔,此区的黑铁椅是我们找了许多地方,有着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与粗糙感,设计部与讨论区互为重迭使用,设计部桌面为两块悬空的12mm强化透明玻璃,使用X造型支撑铁件,上方吊柜围内务使用柜,柜门上的冲孔灵感来自于电影变形金刚,是公司专属的Code,由同事与公司的字母组成,右侧的黑色玻璃书柜是方便行政人员能直接看到会议区与室外。
七、Toilet内有Shower,使用透明玻璃搭配单向镜做为隔间,从内部能清楚看见外面空间,而同时能保留隐私,墙面上的灰镜崁入10吋Screen,可以拨放影片与作品,不锈钢台面崁入订制的人造石水盆,高度仅100mm,内部为斜板,让水流缓缓滑过具肌理的石纹面。
八、后方是主管区同时也是创意生产中心,也是接待客户的区域,后方天花采用透明玻璃,增加采光空间,后方靠落地窗户的柜体内设有掀床,让需加班的同事有地方能休息,悬空的黑色玻璃隔间与折门是为了保持空气流通,利用T字型黑铁搭配吊筋做为结构。
九、整体设计我们希望能呈现材料本身的质感,无论是平整的墙面与粗糙的铁板,或是手工感的木板与镜面玻璃,透过比例将原本产生许多冲突的空间与材料转化成空间里的主角,低调却是空间的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