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界融合
界線的破除讓場域軸線延伸,植生牆延續地景讓週遭環境融合,移除建築外圍近50年40尺高聳圍牆,打破藩籬界限,融景、共生。開放的前院,清水模造景牆體和圓潤白色石材形成一個藝術場域,建築另一側的植生牆,除延續綠景之外,更具備防止西曬及節降溫能的目的;原有封閉區域成為開放的庭園空間,讓人走入打破人與人之間,心與心的距離,實踐敦親睦鄰的共好社區。
藉景互動
初次場勘本案,老舊的圍牆,狹長的三角狀院子,蚊蠅叢生的殘枝朽木,雜亂的庭園……,鄰院後牆則是舊國宅的花圃,茂盛綠意、欣欣向榮。於是有了拆除圍牆「藉景、互動」的大膽提議,對業主而言,無疑是一大挑戰,「圍牆」給人安全感,「開放」使人走出界限。走向更美好的未來「自發、互動、共好」將是影響新世代的六字箴言!
還原純淬
台北市地處盆地,潮濕悶熱,本案為辦公空間,回填庭院高低差,刻意降低圍牆打開一扇門,讓鄰近綠蔭空氣流動調節溫度。室外一面節省照顧偌大庭院的人力成本,與徹底解決潮溼及蚊蠅的困擾。庭院設計採用清水模工法,取其清水混凝土構造獨特的強力、清潔感、素材感等出色的美學表現,在另一側外牆置入植生牆,除了防止西曬降溫節能之外,內側室內牆體保留原有紅磚面, 磚體本身孔隙成為微氣候調節最佳媒介。
植生調節
樓梯左側營造一面充滿綠意的植生牆,生意盎然的新芽迭代,也代表老屋靈魂的新生。利用原有建築牆面外側作為植生牆,內側室內牆體保留原有紅磚面,此牆除了防止西曬降溫節能之外, 磚體本身孔隙成為微氣候調節最佳媒介。庭院畸零三角基地回填高低差,以清水模工法營造環境的質樸,刻意降低圍牆打開一扇門,讓空氣流動調節環境溫度
友善空間
台灣地狹人稠,民眾騎乘機車代步成為風土民情,此處配合都市綠化更新,場域釋放而為庭院,庭院外劃上禁止停車的「紅線」標記,讓原本亂停機車的巷道圍牆瞬間美化,日暮時分華燈初上的夜晚,時有行人佇足停留。移除圍牆開放而為庭院,友善空間讓人們走入,更受到周圍鄰舍歡迎,愛上這新生的美好。